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绷紧了神经。不过,这里你可以先放松一下,我们要讲的不是“毒奶粉”,不是“皮鞋奶”,也不是“地沟油”,而是你每次购买食品的时候所留意的那一小行喷码——食品的保质期。
食品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大家购买食品时对营养标签、保质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那些放置在家中的,即将过期的食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扔掉?还是处理过后吃掉呢?即将过期或者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就真的不能食用了吗?
过了保质期被抛弃、国内外食品大量浪费
食品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食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困扰着中国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问题。美国每年有多达四成食品被丢弃,人均浪费390美元/年。德国每年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所谓过期食品就高达数百万吨,不光造成了大量浪费的现象,同时在运输和处理这些过期食品过程当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英国每年有830万吨食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其中大约有500万吨是可以吃的,并且包括部分没有开封的食品。
保质期并不是认定食物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
卫生部对“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说白了,就是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对食品的“负责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出现任何问题厂家要负责任,所以建议大家在保质期内食用.
但保质期不是认定食物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在保质期内,食物也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过早变质,例如包装开封后,保质期将缩短,买到还没过保质期就发了霉的面包也不是没有的事;在保质期过后,一些食品从安全性角度仍是可以食用的,但它的品质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下降。如冷冻食品过期后,致病菌可能没有超标,煮后吃下去也没有造成不良反应,但由于存放时间太长,风味、口感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味道不新鲜,维生素含量也有下降,脂肪可能发生轻微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