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五输穴及原穴
人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各个部分组成完整的经络系统,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祖国医学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其理论基础即是庞大的经络系统。相反,刺激人体体表的各个穴位,也可对内在脏腑有所调节。
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别为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每条经脉上都有其相应的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精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近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代表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刺激原穴能使三焦远期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具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中医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对五输穴及原穴的有效刺激,可调节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并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譬如,针灸就很注重对五输穴及原穴的刺激,从而达到应有的疗效。
健身气功注重对五输穴及原穴的刺激调节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如果经络阻隔、气机不畅,则导致津液凝滞而成痰饮、痰湿、血行不利而成血瘀,气郁则影响着津液的输布,容易造成人体阴津亏虚,百病由此而生。同时,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应出来,所以疏通经络对防治脏腑之病很有益处。很多健身气功功法在创编过程中都是根据经络循行起终交结的规律,突出体现了逢练多旋、逢功多绕的运动特点,有规律地刺激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和原穴。这种规律性刺激穴位、舒畅气机的运动,可通过经络这一沟通内外的系统,调节脏腑气血、促使经络舒畅条达和平衡机体的阴阳。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特别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因此,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强调气和人安,气滞则病,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行气不识气,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健身气功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局部肌肉电位增高,温度增加,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由于健身气功还强调腹式深呼吸运动,有时还采用停闭气呼吸法,这就更会使腹腔器官受到有节律的挤压按摩作用,促使胃肠蠕动,胃液分泌增加,横膈肌活动范围加大,腹腔内压发生周期性运动,不断提高胃、肠、肝、脾等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健身气功·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
概而言之,健身气功功法设计一般比较全面周到,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